辞职读博? ——一个过来人的粗浅看法
来源:松劲儿
编辑:学长
免责声明:个人想法,难免偏颇,仅供参考。
有3点需要提前说明:
首先,当“要不要辞职读博”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,就表明这是一个“hard choice”,没有最优解。所谓艰难选择,是在“半斤”和“八两”之间做抉择,每一个选项都有得有失,没有任何一个选项得分或功利大于另一个选项。同时,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,默认你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,无法兼顾,不能“既要”,“又要”。
其次,因为我是放弃了体制内工作而出来读博的,所以你可以理解,我从个人情感上是倾向于辞职读博的,或者说我对体制内工作是不十分满意的,难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整件事情。同时,我读的是普通院系、文科、基础理论的博士,完全不了解理工科的情况。
最后,要不要辞职读博是“小马过河”,是你自己的事情,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,可能有什么样的成本收益、对过程与结果是否满意都是你个人的感受,后果也都要由你个人来承担。虽然不至于玩儿不起,但须避免选择之后又对自己付出的机会成本或代价悔不当初。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,慎重选择。
需要注意的2个问题
一方面,读博、博士、学术没你想象得那么轻松、风光。或者说,不像曾经那么轻松、风光。个中原因,有人已经做出过较好的理性分析,我仅说说个人的感受。我不是一个懒惰的人,也不是一个智商低于70的人,更不是一个写不通文章的人,然而,发论文的压力仍是令我猝不及防。
因为写不出好论文,因为好刊物难发。辞职读博的朋友,大多数不具备扎实、连贯的学术积累,所以,如果想沿着这条路走下去,起码读博期间的辛苦是难以逃掉的。
此外,高校难进,进了以后难混,混得不好被踢;大城市的高校物质待遇几乎为零,中小城市的高校学术平台不好;类似现实问题,都是不容盲目乐观的。所以,对大多数人来说,不要幻想博士毕业就可以躺着吃了,很可能仍需要5年以上的奋斗期甚至更长。
另一方面,读博不是避风港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。往往动了读博心思的人,都有点理想情怀,也就很可能避世。或许,知识和学问本身是浸染着纯洁的智慧光辉的,但围绕在你身边搞知识和学问的人,必然沾染上人间烟火气。你自己也要吃五谷杂粮不是吗?
夸张一点说,知识分子真耍起流氓来,比街头混混都不如,不仅不讲斯文,连底线都没有。想想某个特殊时期的撕。所以,不要想着象牙塔里有多么的圣洁,没准儿如焦大所说,只有门口的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。
那么,不读了吗?或者说,既然读博被说得那么不堪,那什么情况下还可以一读?
读博近两年以来,即使是在我最不开心甚至感觉到痛苦的时候,——当然更痛苦的可能还在后面;即使是在前途黯淡的时候,——真正的无力感可能只有毕业即失业时才能感受到;即使是我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个人生活时,——这个问题对于已婚已育的朋友会更明显,我默默想想自己辞职读博的决定,仍未后悔,如果此时有重新选择的机会,我仍会做同样的选择。
抛开那些很个人、很具体的理由,我考虑到的影响因素有4点:
第一,心理因素,如梦想。
或许有些朋友觉得,你是在说笑吗?这都什么年代了,还谈梦想,拜托现实一点好不好。一度地,我也以为,谈情感、谈梦想是很幼稚的表现,可能现如今的中学生都不谈梦想了。
然而,或许有的人很单纯地就是想做某件事情,不需要上升到理性思辨的程度,想做本身就足够促使其去做了,不计代价与后果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,可能都要想一想,尤其是在做重要选择时。
个体的人确实有理性的一面,但个体的人同样也有感性的一面,而且往往恰恰是感性的那一面,在关键时刻起着推动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。想想已上升为理论的动机。其实在人为物役的大环境下,这种疏离了低级欲望的感性因素是个人对抗异化的天然武器。即使这个因素不足以压倒其他相反力量,仍是一个重要因子。
换句话说,如果不是你首先想到了读博,辞职读博这件事情根本就不会出现在你的世界。与此类似的是,你觉得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,因此就是想体验另一种活法;甚至你是堵气,或者是没考上好大学的补偿心理等等,都可以归入心理因素。
或许,不受这一情感机制影响的理性人完全没办法理解这些,但每个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白玫瑰和红玫瑰。
第二,必要的代价是必须的。
我不知道你究竟为什么想读博,或者是想进高校,或者是想换个城市,或者是想更自由一点,或者是别的什么初心。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,你要知道,与一路读到博士毕业的人相比,你不再年轻;同时由于你曾经工作过,学业出现断裂;又由于你财务上相对学生曾丰裕过,一夜回到穷学生的苦日子会令你有失落感;同样,你毕业后从头开始的时候,你当年的同事可能已经财务自由。
诸如此类,这种落差是主观的,但同样也是客观的。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也好,效益最大化也好,无论怎么说,你一定会失去一些东西。但你能否得到一些东西,其实是不确定的,而人性是趋于安定的。
心理上的不确定状态或者失衡状态极易引起焦虑,这同样是你需要付出的代价。机会成本是你最需要慎重考虑的,因为它不仅影响结果,更影响你读博的过程。
第三,要你更想要的。
如前所述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你做不到“既要,又要,”无论是在工作与读博之间,还是毕业后的工作中。因此,在我看来,你只能要你更想要的,同时接受、承受、忍受那些你不想要的。而你更想要的东西,可能是前述第一点的梦想,可能是第二点的现实考虑,更可能是二者的综合。
当然还要考虑到你因此而失去的那些东西。得失的天平上,砝码可能不同,砝码的权重可能不同,甚至有一些砝码暂时不知放在哪一边,但这并不影响你能够得到一个显现在天平上的结果。
第四,兼顾到你最亲近的那些人的感受。
人是个体的人,但同样也是社会人,尤其是那些与你关系亲近的人,那些你在乎其感受的人会对你的选择和状态产生较大影响。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他们全部或者大部分支持你,但其实最现实的状态是他们大部分理解你、不反对你已经很不错了。
如果真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,那我只能说,你读博的动力足够大,大到你都不必面对要不要辞职读博这个问题。但既然你都已经读到这里了,亲人的感受,想来你也是在乎的。
结语
写完了发现,和我最初的想象完全不一样,——与跟某友聊的内容不一样,与之前想着提出几条具体可行的判断标准不一样,又落入假大空、说教的模式里,却也确实是我最想分享的。
松劲儿
2018年12月29日草
2019年1月10日修改
注:本文来源微信公号松劲儿,作者松劲儿,仅做学术分享之用,本文已获授权,如需转载请与来源联系,万分感谢!
往期回顾
考博方法论20讲
已更新完毕
本课程适合以下人群:
2018年和2019年,
以及有考博打算,
却还在迷惘的同学。
准备考博,
却毫无头绪的同学
购买方式一: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
购买方式二: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